转自:新京报评论
相关便民措施,新京有利于北京的报快北进备案优质医疗资源向外辐射,进而大幅提升周边地区的评河医疗服务能力。
▲2023年1月5日,京医友谊医院重症监护抢救室内,无需为患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救治。供更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文 | 罗志华
据央视新闻消息,多便日前,新京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相关通知,报快北进备案明确自2023年2月10日起,评河河北省参保人员在已开通跨省异地就医住院、京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无需为患京津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看病就医,不再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供更持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直接结算。多便
长期以来,新京备案手续繁琐,是异地就医的一大堵点。
各地备案政策存在较大差异,不仅备案途径不同、内容各异,甚至连有效期也长短不一。年轻人容易忽视细节,老年人对网上备案操作不熟,因而异地就医有时会让人感觉备案比看病还难。
备案不成功或延迟,患者就得承担相应后果,包括多次跑腿办理、不能完整享受医保福利、无法在第一时间直接结算等。因此,针对备案手续推出便民举措,也为广大异地就医患者所期待。
异地就医最彻底的便捷方式,是一视同仁,看病再无本地和异地之分。从这个维度看,河北参保群众进京就医无需备案,迈出了异地便捷就医的关键一步。
目前,已有多个省推出了省内免备案、无异地等举措。河北省于2021年11月已印发相关通知,实现了省内看病无异地。从省内上升到区域内、从区域内上升到全国,是很多改革遵循的一个路径。省内向区域内升级的中间举措,可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项新增便民举措,有利于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外辐射,进而大幅提升周边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结算。2022年底,北京市已率先实现普通门诊费跨省直接结算全覆盖,市内所有具备接诊能力的普通门诊都成为事实上的定点机构。
而今,河北省参保患者进京看病不再需要备案,这两项惠民举措一个针对患者来源,一个针对患者去向,两项叠加在一起,能够让患者全方位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对等的待遇。
▲2023年1月2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内,护士搬来手机支架,让高龄病患的家属通过视频同亲人“隔空探视”。图/新华社
以发展眼光看,北京市优质医疗资源有潜力向外发挥出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重中之重是通过区域一体化,带动医疗一体化。
医疗关系到每个家庭和个人,是影响广泛的民生议题,医疗一体化不仅可带动区域内的医疗服务能力出现大幅度跃升,而且还会为区域内全面一体化丰富内容、打牢基础。事实上,针对区域外的广大地区,中心城市在医疗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样可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挖掘出更大的潜力。
无论是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城市“以大带小”,还是通过区域一体化提升整体医疗水平,都需要推出更多类似便民举措。患者向上流动,是辐射带动的一种方式,医疗资源与技术向外扩散、向下流动,是另一种更常见的辐射带动。
均衡分布医疗资源、向周边和基层输送医疗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让患者外出看病更便捷之外,更需注重送医上门。由此出发来看,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设置、医联体诊疗体系的构建、分级诊疗与远程会诊等模式的成熟与普及等,都需加快布局实施。
撰稿 / 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顶: 384踩: 782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