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 曾经地产商的座上宾们,现被拉入黑名单 正文

曾经地产商的座上宾们,现被拉入黑名单

时间:2025-07-07 05:20:35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休闲

核心提示

路数还记得吗?从2021年10月开始,以穆迪为首的评级大规模下调内房评级。房企有的从巅峰直接掉到低谷,有的还在半山爬着就被踹至山脚……总之,很惨。KO完房企后,评级机构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不少房企朋友

路数

还记得吗?曾经座上

从2021年10月开始,以穆迪为首的地产单评级大规模下调内房评级。房企有的宾们从巅峰直接掉到低谷,有的现被还在半山爬着就被踹至山脚……总之,很惨。拉入

KO完房企后,黑名评级机构自己的曾经座上日子也不好过。

不少房企朋友对路数说,地产单公司也不付评级机构钱了。宾们据说,现被不付钱的拉入房企还蛮多。

购房者催着开发商交房,黑名供应商追着开发商付款,曾经座上金融机构磨着开发商兑付……谁会想到,地产单有一天,宾们连评级机构也加入催款小分队了。

开发商的逻辑是:就算是付了,别说发不出债,也还是会被下调评级。所以,为什么要付?这不是花钱给自己添堵?

要说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开发商,

穷。

穆迪、标普和惠誉,评级界三大天王,是开发商曾经的座上宾。地产上行年代,多数开发商会至少选择其中的2家进行评级服务。

有了评级,房企发债在成本上也有了梯度。

BB层级以上的地产债压根不愁卖,投资人分额度还要找关系。

B级里,B+的公司在市场上行期也能享受BB待遇,无非成本给得高点。B惨点,差不多要每天跪求投资人开成本,投资人为了追求收益率也敢上。B-的公司只能搞点配资结构化。

但当发不出境外债时,要评级给评级又有何用?

穷兮兮的地产商们和评级展开着一场场“恶斗”。

姿势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类是硬刚。比较典型的是几家粤系房企。

比较早可以追溯至花样年(01777.HK)。当时它在家书中就称标普下调评级是公司的“黑天鹅”事件。(见《如果逼空继续 会不会出现更多的“花样年”?》)

后面,恒大(03333.HK)、海伦堡、合景泰富(01818.HK)等房企纷纷表态对评级下调事宜深感不解与失望。

第二类是无所谓。一家将总部搬出上海的房企,索性也不回复评级发来的信息咨询邮件。

就如有些记者在采访函石沉大海后,稿件中会标注“截至发稿,未能收到回复”一样,惠誉也在发出的稿子里写上“该公司未向惠誉提供进一步信息,惠誉无法核实未偿付利息情况”。

至于第三类,集中在一些硕果仅存还没被KO的房企。它们还在和评级努力反复沟通中。

击鼓传花的道理告诉我们,要不了多久,新的一棒总会传到它们头上。因为,评级的逻辑里对地产近阶段持悲观态度。

所以,万一接下来哪家大家认知里的“优等生”被KO了,不要觉得意外。毕竟,评级界的带头大哥穆迪已经对新城(601155.SH)、碧桂园(02007.HK)和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举起了屠刀。

过去、当下和未来,地产商能做的就是申请撤销评级。

它调随它调,清风拂山岗。它催任它催,明月照大江。

据说,不少开发商欠着评级机构的钱,少的大概有10万美元。

放在以前,这都算不上钱。而现在,足够支付至少公司一位基层员工的工资。

评级也挺尴尬,这点钱找律师打官司也不太划算。更何况,真去起诉,诉讼对象得是一批。

还能怎么办?一个接着一个邮件发,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催着催着就催到房企CFO们的头上。

可是,CFO也没钱。更别说当中不少还被公司狠狠降薪了。另外,以前公司给买单的彭博账号也被停了。每个月要付2000美元的账号,放现在是非必要开支,有这钱不如去支付一位更基层员工的工资。

评级催着催着,先是愤怒,过程中是失望,最后是绝望。它们还能怎么想?无非是:

这些开发商肯定是遇上了什么不可抗力。这种不可抗力往往是洪水、台风、雷暴……

房企CFO们也曾是天子骄子,好多都有投行或四大的审计背景。路数一位朋友说,2018年前后,香港打工仔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是升任为房企的CFO。

路数倒是能理解那些不接评级电话的CFO们。因为没有回复就是最好的回复,催了也没用。

诗人王维有首诗特别合适形容CFO现在心境。

那首诗叫《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话说回来,降低对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势在必行。

同样,现在这些困难户房企们更要修复自身的信誉和信用。

但就像巴菲特在《滚雪球》书中所说: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