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滁州:那棵树、那速度 正文

滁州:那棵树、那速度

时间:2025-07-07 05:06:55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知识

核心提示

土哥涅夫 | 文 上一篇《》中,我提到了京沪、穗渝等一些头部城市前三季度GDP排名的变化。事后,我又仔细看了下长三角各城市的数据,发现还漏了一对:安徽滁州反超浙江湖州。再一核对,不得了,不只是湖州,放

土哥涅夫 | 文 

上一篇《》中,滁州我提到了京沪、那棵穗渝等一些头部城市前三季度GDP排名的树那速度变化。事后,滁州我又仔细看了下长三角各城市的那棵数据,发现还漏了一对:安徽滁州反超浙江湖州。树那速度

再一核对,滁州不得了,那棵不只是树那速度湖州,放眼全国,滁州同期排名被滁州超过的那棵,还有周口、树那速度宿迁、滁州等城市,那棵其中好几个都还位于长三角。树那速度

那么问题就来了,滁州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城市,这些年它都做对了些什么?滁州争先晋位的背后,仅仅是其自身的奋进与对手的百坦吗?(注:“百坦”是湖州话里“别着急、慢慢来”的意思。)

说起滁州,很多人能想到的,恐怕也就欧阳修《醉翁亭记》开篇那句“环滁皆山也”的话了吧。作为一个十多年前曾在合肥呆过的人,我对滁州的了解则要略多一些。

比如建国之初,为了便于洪泽湖的管理,原属滁县专区(滁州市的前身)的盱眙县,连同隔壁宿县专区(后分拆为宿州、蚌埠两市)的泗洪县被划归江苏管辖,以至于南面的天长县,如今像一只拳头深入江苏。

又比如“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也属于滁州。境内的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当年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所以滁州也可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但除了这些,我对滁州的模糊印象,也就是一座经济发展很一般的普通地级市。

正因如此,当年班上那些来自滁州的同学,毕业后基本也都留在了合肥或去了外地。唯一一个回滁州的女生,在当地报社工作了几年后,又随丈夫重新考回了省城。

这点从七普数据中也能得到印证。2010-2020年的十年间,滁州常住人口仅仅增长了1.25%,虽然好过隔壁的马鞍山(-1.91%)以及绝大多数人口负增长的安徽城市,但放在长三角,尤其是跟人口增幅高达16.38%的湖州比起来,实在是聊胜于无。

没曾想东边不亮西边亮,在人口方面表现平平的滁州,却在经济上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意外。

数据显示,2010-2021年,滁州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国排名从第180名飙升至90名,足足前进了90个位次,是过去十来年进步最快的中国城市。跟他相比,被誉为“最牛风投城市”“黑马省会”的合肥都显得黯然失色,因为后者压根就没能挤入“进步榜”前十。

这还不算,从去年底到现在,才过去短短三个季度,滁州的名次又前进了14位,跃升至第76名。这中间固然有今年安徽疫情较为平稳,而江浙受上海波及,影响较大的短期因素,但从长趋势来看,滁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名的晋升,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

那么,滁州这座几百年来都不怎么富裕的小透明城市,为何最近这十来年却似开挂般强势崛起?

说到滁州的崛起,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到它身旁的大树——南京。

确实,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过去四十多年,中国很多地方逆天改命、实现腾飞的一大法宝。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深圳,靠着香港这棵大树,不仅一跃成为内地一线城市,甚至GDP还在2018年逆袭了香港。曾经的大哥,现在反倒沦为环深都市圈的一员,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

而在长三角,苏锡常崛起的背后,同样不乏上海的助力。诸如昆山开发区官员跑到上海火车站打广告,上海星期日工程师辅助苏南乡镇企业“鸟枪换炮”等掌故,至今仍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

现在,这种产业转移进行到了第二波,开始从深圳向东莞惠州,苏州无锡向苏北安徽转移。作为承接者,滁州复刻八九十年代深圳、苏州崛起时的高度增长势头,并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事实上,不只是滁州,我们看上面提到的那个“进步榜”前十位名单中,有4座城市都位于长三角核心圈外围的苏北和安徽地区。其余三个城市分别是第七名的宿迁(进步了41位)、第五名的芜湖(进步了43位)和第二名的阜阳(进步了74位)。

跟它们相比,滁州是唯一紧邻核心大城市的——其主城区距离南京江北新区直线距离只有40公里,从滁州市区搭乘高铁到南京南站仅需要20分钟,地理区位最佳;另外,不同于隔壁马鞍山这样围绕马钢发展起来的工矿型城市,滁州过往的产业束缚较小,跟南京合作起来反而更顺畅,所以排名上升得也更快。

有数据统计,2020年以来,滁州领导九赴南京,推进合作事宜,两地互动频次之高,在国内堪称罕见。2022年1-7月,滁州承接沪苏浙三地转移或合作项目162个,其中光是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的项目就达到46个。

为此,滁州方面毫不避讳地喊出,“滁州的定位就是要打造南京及长三角区域后花园。”诸如“对接‘大江北’、融入长三角、实现大跨越”等标语,在当地更是随处可见。

在南京老大哥的带动下,滁州经济在安徽省内的排名从2010年时的第六,一路上升至如今的第三。在相继甩开安徽户籍人口第一大市阜阳、钢城马鞍山,以及老省会安庆后,更是展现出了追赶二哥芜湖的势头。虽然两者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滁州作为长三角一座冉冉升起、不容忽视的明星城市,这点是确凿无疑的。

有人可能会问了:滁州紧挨着南京不假,但湖州不也是杭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清楚不同“树”种与周边生态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大树底下都好乘凉,有些大树下面往往寸草不生,最典型的就是环京贫困带。

很多人想不明白,同样是4万亿级的超级发达都会,为什么上海可以辐射长三角,而北京却带不动周边的河北呢?这其实跟两地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

根据2021年京沪两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1.7%,比上海足足高出了8个百分点。

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这些行业无一不都是资金或人才密集型行业,它也决定了北京这座城市天然具有虹吸属性,不仅虹吸河北,而且是虹吸全国的资源。

反观上海,制造业至今仍占有很大比重。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0738.8亿元,全国排名第一,是北京(5692.5亿元)的将近两倍。

跟服务也不同,制造业讲究分工。比如特斯拉,上万个零部件中除了核心的芯片、集成电路部分,其余几乎都是中国制造。上下游这么多配套供应商,不可能都集中在上海,甚至长三角都容纳不下。还记得8月份上海致信四川,要求给予特斯拉零部件供应商用电保障那事吗?虽然当时莫名其妙挨了一通骂,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的产业辐射面有多广。

同样的道理,南京也属制造型城市,而杭州则是互联网经济。就城市本身来说,杭州无疑比南京光鲜靓丽得多,对年轻人也更有吸引力。这点从两地每年人口增长的数值差就能看出。但就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而言,待在南京边上反而可能获利更多。

虽然杭州也相继建起了通往绍兴、海宁、德清的城际铁路,努力将自己的影响力向周边扩散,但就产业合作层面来讲,深度和广度还是远远不如环沪、环宁区域的。且不论杭州的制造业规模本就不及南京,有限的那一点,除了迁往宁波的杭钢外,基本都去了西面的临安青山湖。

这当然也跟杭州的地形有关。城西南尚有临安、富阳以及建德、淳安、桐庐等大片后花园等着主城喂食带动,自然无暇顾及周边。不像南京,地形南北狭长,东西纵深不足,搞了个江北新区,三面被安徽城市包围,想不辐射也难。

这也是为何,全国第一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就是南京都市圈。而且不同于其他几个跨省的都市圈“以我为主”的范围划设,南京都市圈中安徽部分的面积占比居然超过了50%。可见,“徽京”真不是白叫的,滁州奔跑不是没道理的。

当然,滁州也好,芜湖也罢,过去十年虽然排名进步巨大,但就GDP总量而言,目前还只有三四千亿的较小规模。即便放在中部,跟5000亿级的洛阳、襄阳、宜昌这些比起来,都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尽管融入长三角已多年,但就区域城市格局来看,安徽仍和广大中西部省份一样,属于省会“一城独大”模式,跟江浙那种百花齐放的形态有着明显区别。

尤其是在人口方面,七普时期,全省16个地级市中竟有多达10个负增长,而正增幅超过10%的却只有合肥一家——同期江苏这样的城市有4个,浙江更是多达7个。

受此影响,安徽常住人口总量第一次被浙江超越,沦为长三角人口最少的省。如此形式下,未来十年,滁州、芜湖、阜阳等安徽城市,还能否继续保持之前的进步速度,值得关注。

如果能,那么十年后,安徽或将形成省会合肥与环宁的芜马滁两大板块互动的“双子星”模式,或者进一步融合成为类似苏南一样的大皖中都市圈。如此,安徽就真的算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省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