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一段时间以来,剖析媒体有关“日本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的日本认知比例持续上升”的报道时常出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日前在太和智库主办的对华“中日学者对话——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讨会”上剖析日本对华认知的变化时称,2010年中国GDP反超日本,变化两国力量对比的原因变化是导致日本对华认知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日本没有原来自信了,没自而国家和人一样,更敏感没有自信之后可能就会更加敏感。剖析
黄大慧称,日本认知新世纪以来日本对华认知的对华变化非常大,2010年是变化一道分水岭,可以称为新中日关系的原因元年。在2010年之前,没自从政府层面来看日本对华认知比较积极,更敏感将中国的剖析发展看成日本的机遇,这一点在2008年中日两国共同发表的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有明确表示。文件中明确写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机遇,日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
“这种情况在2010年之后发生很大变化。”黄大慧称,在日本的政府文件、政要讲话中可以看出,对于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声量明显超越了“中国发展机遇论”。他介绍说,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就有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说法,但仅局限于民间层面,日本官方很少提及。但在2010年之后,日本开始把中国当成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假想敌。此后,日本民众的对华认知进一步恶化,这与日本政府对华认知的变化和媒体宣传有很大关系。
在进一步剖析造成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时,黄大慧认为,2010年之前,日本对华认知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特别大,而2010年之后,钓鱼岛问题和历史问题两个因素叠加,更加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民众的对华认知。在此过程中,日本方面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也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2010年中国GDP反超日本,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导致日本对华认知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黄大慧称,“能感受到日本方面没有原来那么自信了。国家和人可能是一样的,没有自信之后可能就会更加敏感。反观中国方面的对日认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变化并不是特别大,中国的对日政策亦是如此。从政府层面来看,中国并没有把日本当成战略竞争对手,中国仍然重视日本,强调和日本的合作。但与此同时,日本方面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严重倒退、试图修改宪法偏离和平发展轨道等企图也值得中国高度警惕。”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未来的中日关系将会走向何处?黄大慧坦言“不容乐观”,在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都不会特别乐观。这是由围绕中日关系的内外环境所决定的。在中美对立持续的背景下,日本紧跟美国对抗中国仍是大趋势。中日两国互为邻国,同为东亚重要国家,因此中日关系的好坏决定该地区的未来。这位日本问题专家提醒说,日本方面应该多加考虑这样的现实,与中国携手推进该地区的合作,形成双赢局面尤为重要。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保持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助于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太和智库日前主办“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讨会”,中国前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高原明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胡继平、中国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以及日本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伊藤信悟等多位中日学者参与讨论。与会嘉宾共同回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就当前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深入坦诚地交换意见。
顶: 1612踩: 77
专家剖析日本对华认知变化原因:没自信就会更敏感
人参与 | 时间:2025-07-05 22:51:47
相关文章
- 李晓刚:抢抓机遇,立足优势,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 一张图:9月27日黄金白银、原油、股指、外汇“枢纽点+多空信号”
- 泉果赵诣最新谈新能源、军工、半导体等机会:我们现在拿的是“狙击枪”,花很多时间去“瞄准”
- 五大博客看后市:美股走熊A股逆势反攻 百股涨停下调整是否结束
- 德国总理朔尔茨:“去全球化”是一条危险的死胡同
- “断气”阴云笼罩 欧洲冬季液化天然气进口或激增40%
- 突破海关特殊监管区 海南“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试点扩围
- “北溪”运营公司证实天然气管道遭破坏 维修或需数月
-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肖星:再保险要坚守本源 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 澳能建设9月27日耗资约54.21万港元回购29.6万股
评论专区